山里住著兩個樵夫,是左右鄰居。王樵夫喜歡熱鬧,經常跟鄰居家的兒子在家里玩。
有一天他要進山去砍柴,在路上卻發現斧子忘記帶了,回到了家里,屋里屋外找遍了,也沒有見到斧子的影子。
“是不是鄰居家的兒子把斧子偷去了呢?因為他經常來我家里玩啊!”
于是,他暗中注意鄰居家的孩子,“這孩子太可疑了,不論一言一語,一舉一動都像是偷過斧頭的的樣子啊!”
于是,他斷定,準是這小子偷的,“嗯!沒有錯,我早就料到這小子不懷好意。“
第二天,他上山去打柴,他被什么東西絆倒了,絆他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斧子。
回家以后他再觀察那個孩子,發現那孩子走起路來并不是鬼鬼祟祟的,他再仔細觀察那孩子的神情態度,絲毫也沒有可疑之處。不論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都不像是偷過斧子的樣子。
疑鄰盜斧成語是比喻缺乏認真的調查研究,只憑主觀臆斷,胡亂猜疑,甚至由此加罪于人,是難免要造成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