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名思義,“人生”是一個發人深省、令人費解的詞。有人說;人生就是要生,要活。還有人說;生活好過,好過,不好過。這些簡單易懂的道理,都闡明了人們對生活的看法和認知。思想不同導致對生活的認知不同。我相信世界上90%的人對生命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:至少要有車有房,可以算是生命的雛形。
不得不說,生活在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,房子、汽車、名服、手表、包包……所有這些虛擬的、真實的物品,都成了人們對生活的唯一認知。每個人都想與時俱進,追求高貴、典雅、奢華來提高生活品質。
但是,在這個房子又貴又繁華的世界里,人們只知道一路追爬。經常被時間壓迫,被工作束縛,被物質擠壓;漸漸的朋友少了,和家人的聯系也少了,親戚朋友之間的感情也淡了。我每天工作九到五天,我會很累。最后我失去了很多金錢無法衡量的東西,浪費了很多美好的時光,但我還是落入了房奴和車奴的稱號。有時候,我會忍不住問自己:這些昂貴的奢侈品真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嗎?為什么人們選擇做物質奴隸,讓他們牽著鼻子走,而不是做普通的孩子?人們喜歡把生活建立在物質上,以便從欲望中獲得滿足,這是我無法理解的一種形式。
每個人都向往奢華的生活,這是每個人站在世界上的標桿。“人要東西,物要東西”并不違背常識。俗話說;“人往高處走,水往低處流”是鐵律。活著就應該有所求。即使我們不成功,我們也不怕失敗。我們追求的是一個結果,一個穩定,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世界。然而,這些都不是讓我們成為物質奴隸的理由。我也知道現在的生活水平和90年代初相比,差了十萬八千里,追求點什么是很自然的。畢竟對生活的追求才是生活需要的,對物質的追求才是生活需要的。佛說;“人生有時必有,人生不必強求”。如果過分堅持物質滿足,這種生活就會變得平淡無色。
我在蒙田看散文集的時候,有一篇散文叫《徒手活下去》。這也是他著名的散文之一。在這篇文章的開頭,他對生活的寫作意圖用簡單明了的理由表明了。當初他用“我跳舞就跳舞,我睡覺就睡覺”來表達“我們最驕傲最光榮的職業就是寫意生活,其他的一切,比如工作、發財、建筑行業,充其量只是這個職業的點綴和附屬品”。他以此為立意,在文中列舉了很多例子,既有普通人的人生觀,也有大人物、大思想家的觀點,做了鮮明的對比。
可見,人生的基礎不是建立在物質上,而是建立在懂得觀察自己所說的話上。它說“即使我獨自走在美麗的花園里,如果我的思緒轉到一段時間與散步無關的事情上,我會迅速收回思緒,讓他們思考花園,找到獨處的樂趣,思考自己”。這也充分說明,人活在世上,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就會自得其樂。生活如此,生活更是如此。
我一直相信,世界上只有“知道”才是生存的真理。在一定的患得患失的時候,懂得放下,懂得珍惜,懂得原諒自己,懂得包容別人,也是人生寫意的一個領域。
如果要寫意生活,我不會用華麗的辭藻堆砌,而是用行云流水的思路書寫。我覺得生活應該像流水一樣,清爽,淡泊,透析,這才是生活的本質,不需要任何名貴的東西來裝飾。如果為了表達一篇文章的美感而對其本質進行解讀和改寫,我認為這種非理性的邏輯思維只會產生對生活的物質欲望。字越簡單越地道,生活越簡單越能理解。
曾經有人問我:“你對人生的看法和認知是一種什么樣的表達?”。我的回答是:“如果人生是一首詩,我就是詩中的某個字,我會用美妙的旋律把它背出來;如果是一首歌,我就是歌中的跳躍音符,我會用生命虔誠地唱出來。如果是一杯茶,我是一片泡在一杯水里的葉子,我會用最好的泉水沖泡。".我對生活的看法和認知就是這么簡單膚淺。當你靜下心來,你會發現所謂的生活其實很簡單。簡單到:你快樂,它就跟著快樂;你抑郁,它跟隨著孤獨;當你難過的時候,它會流淚。你笑還是皺眉,取決于你是選擇生活還是生活選擇你。
其實人生并不苦。苦的是欲望太多。飽受物欲之苦的我們,應該以一種輕松淡泊的心態滿足于這個世界,不焦慮,不沉浮,不苛求,每天數著日子的扉頁,尋求一種苦澀的快感,讓自己快樂,勤勞,不攀比,不張揚,不虛榮,在歡笑中慢慢領悟,在汗水中慢慢修煉,徹底理解和閱讀生活。貧富是一種生活,重在過程,重在體驗,重在理解。